清晨一场雨过后,在吉林省蛟河市天岗镇窝集口村的山路上,果农孙玉明两口子已钻进自家果园,查看哪棵树上的果子可以采摘。“今年春天,果树开花赶上低温,花冻掉了三分之二,果子虽少,好在收购价是往年的两三倍。”
如今行走在窝集口村,80%的农户从事果树种植,180多户果农经营着300公顷核心果园。年产4500吨果品带来1800余万元年收入,果树产业贡献了村民60%以上的总收入。2024年,这里的人均纯收入将突破2.5万元大关。曾经的山地丘陵,化作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从零散种植到“抱团发展”
“种果树全是逼出来的!”窝集口村党支部书记韩飞的一句话道尽了产业起步的艰辛。作为“关东石材第一乡”,天岗镇花岗岩资源丰富,但有限的平地让传统种植业举步维艰。二十多年前,村民零星尝试种果树,却因品种杂乱、各自为战,始终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转机出现在2003年,恰逢国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政策春风吹向乡村。
窝集口村顺势成立果树产业合作社,探索“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从此,村里淘汰低产杂果,集中引进鸡心果、龙丰苹果等优质品种;每年农闲时节,镇政府邀请农业专家举办培训班,去果园指导,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由合作社对接外地客商,解决卖果难的痛点。政策的托举让产业破局。如今的窝集口村,果树种植已成农民增收支柱产业。
从肩挑手提到科技“深耕”
“过去人工打药,一人一天最多10亩地;现在无人机上阵,一天能作业300亩!”站在果园旁,韩飞算起了“科技账”:无人机不仅节省60%人工成本,还减少30%农药使用量,果品农残合格率飙升至98%,“果子品质上去了,收购商抢着要。”
这一变化,源于天岗镇党委政府对科技兴农政策的深入践行。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鼓励发展智慧农业,天岗镇瞄准山地果园“浇水、施肥、喷药全靠人力”的痛点,主动对接农业科技资源。
今年4月份,天岗镇争取资金,为窝集口村引入植保无人机,成立了飞防队,开启果树产业第二次飞跃。为让科技真正落地,镇里创新建立“三级联动”机制:镇级统筹协调资源,包保领导全程跟进服务,村级党员带头学习操作。
“我家有块地没有机耕路。今年夏天干旱,果树需要浇水。我先让人走去地里,然后用无人机运水,一次可以运75公斤,省时省力。” 韩飞开心地说。
“学会飞防技术,不仅能服务自家果园,还能跟着飞防队挣钱。”窝集口村“飞手”刘学道出了科技带来的双重收益。
现在,窝集口村的专业飞防队有10台无人机,村集体还配备了一台无人机运输车。除本村外,飞防队还为周边3个村2000余公顷农田提供植保服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从肩扛手拎到无人机作业,从凭经验种地到靠科技管园,天岗镇以科技赋能打破了山地农业的局限。
从卖鲜果到三产融合
在窝集口村部大院,果箱厂的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赶制的纸箱整齐码放,前来采购的果农络绎不绝。
“我们生产的果箱不仅供本村用,还卖给周边果园,每年给4户脱贫户带来3万多元收入,村集体也能增收5万元。”厂长揭开了天岗镇提升果品价值链的一角。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引导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天岗镇循着这一方向,从单一的鲜果销售向“种植—加工—销售—服务”全链条延伸:通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支持,今年计划投资18万元建设的100吨级冷库月末将投用,以此实现果品错峰销售。每年金秋时节,10多个省市的经纪人驻村收购,果子远销东南亚,带动镇上的宾馆、饭店生意火爆,形成“一果带活多业”的格局。
“窝集口村从山间果香向‘产业繁花’的转变,是国家政策红利与基层创新的生动结合。”天岗镇镇长刘德彬的话掷地有声,天岗镇不仅要让水果香飘全国,更要让果树产业成为融合科技、文化、旅游的复合型产业。让游客春季赏花海、秋季摘鲜果,把“花果山”变成打卡地,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发展,努力将天岗镇发展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让城市居民感受乡村之美,让乡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