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西脚推东脚噢哟——”牛皮鼓厚重的声音骤然响起,一道秦腔味的泾河号子划破山谷时,位于陕西咸阳市泾阳县的郑国渠首遗址区的全新面貌徐徐展开,首批游客踏过青石板,眼前骤然展开一幅时空交错的画卷:两千多年前的夯土渠堤与现代玻璃观景台相映,渠水汩汩穿过仿古水车,灌溉着新栽的百亩花海,白发老者颤颤抚过斑驳石壁,年轻父母牵着孩子指点水闸模型,无人机在碧空盘旋记录这历史性时刻——沉睡两千多年的水利奇迹,又一次向世界敞开大门。
被誉为“关中第一大峡谷”的泾河大峡谷
郑国渠首遗址区入口,“寻迹古渠首”巨石如展开的治水长卷。时间回到公元前246年,关中平原正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疲秦之计”:韩国水工郑国躬身献上羊皮图纸,“引泾灌田,可解关中饥馑”。秦王嬴政以非凡魄力接纳此议,十万民夫历时十年凿通三百里长渠,盐碱旱塬最终变成万顷沃野。《史记》中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一场阴谋反而成为强秦基石,“天下第一渠”自此奔涌在华夏文明的脉管中。
山水的“辩证”:遗产活化的生态剧场
站在仲山观景台眺望,泾河如碧色缎带缠绕峡谷,龙鳞状的壶穴岩壁是千万年水流雕琢的勋章,孔雀湾的翡翠水面倒映着孔雀开屏般的山岩。
王桥镇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小张,如今已成为景区的导游,他指着对岸的龙女峰说:“小时候放羊常听老人讲‘柳毅传书’的传说,现在每天要给游客讲七八遍。”他胸前的工牌在阳光下闪着微光,映照个体命运与文化遗产的交融。
龙女峰
为唤醒这座“活态水利博物馆”,泾阳县2012年启动了“水利活化石复活计划”。开发者赵良妙父子立下铁律:“每棵树都是原住民,决不能砍掉一棵!”。修栈道时工人想用炸药爆破,赵良妙坚决否定方案,并抄起铁钎:“用老法子!”九条盘山隧道最终以“驴拉人扛”的原始方式凿通,仲山原始生态得以完整存续。当2016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金匾高悬,泾阳县文旅局局长抚渠石长思:“该让活历史养活今人。”
2020年,5G基站在此布设,人脸识别闸机、AI游记助手、VR全景直播相继落地。景区监控中心大屏闪烁,人流热力图就像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孔雀湾景点,游客戴上VR眼镜,眼前浮现两千年前数万工匠凿山引水的场景;郑国湖上空,无人机将湖光山色实时传输到西安文旅展会现场,展台前排队体验VR观光的游客啧啧称奇……
郑国渠景区泾河峡谷红叶季(苏战峰/摄)
开发和保护在郑国渠景区不再是对立的矛盾体,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在这里相互浸润,赋予了这片山水新的脉动,自然和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模板,带动泾河之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共赢的“哲学”:全域联动助力村民增收
作为泾阳县“日月星”全域旅游格局中的核心“太阳”,郑国渠景区对外进行全域联动,通过动线串联、主题融合、产业互哺、数字赋能四大策略,与安吴青训班(红色文化)、茯茶镇(产业旅游)、龙泉公社(民俗体验)等资源深度联动,共享497万游客资源,形成“全景泾阳”品牌合力;对内依托独特的峡谷地貌与深厚的水利文化底蕴,致力于生态资源整合、开发与非遗、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体验式产品,延长旅客停留时间,使旅游体验增值,成功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吸引力,游客规模持续增长,客源结构日益多元。
郑国精神雕塑(张向龙/摄)
2024年,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接待游客5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位列咸阳景点好评人气热销榜第一,有效带动景区周边村落经济的高速发展。
2025年五一长假前夕,非遗市集在郑国渠遗址区开张。王桥镇社树村的民宿小院,老板娘李婶边揉面团边笑言:“景区带火了我们村,去年二十多户都改成了民宿。”她端出热气腾腾的锅盔,金黄油亮的表面撒满芝麻,这是郑国渠商业街最畅销的小吃。景区向西五公里,安吴青训班旧址的红旗在风中招展,穿红军装的小学生跟着非遗传承人剪红色窗花,历史课在实景中变得鲜活。这条“水利+红色+非遗”的旅游环线,让泾阳县2025年上半年游客消费突破359亿元。
郑国渠景区,深藏在河谷之间的孔雀湾
产业的内生动力: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郑国渠景区也通过就业吸纳、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三大路径,让当地村民从文旅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经营者,探索了出一条可持续的富民兴村之路。
景区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就业容器”作用,直接吸纳约200名本地村民稳定就业,岗位覆盖售票员、观光车司机、游船操作员、保洁员、安保人员、停车场管理员等一线服务岗,以及游客中心接待员、餐饮服务员、纪念品商店店员等运营服务岗。通过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村民实现务农务工双收入模式,年人均收入显著增长。
郑国渠景区,叶映山路(张向龙/摄)
为提升村民职业竞争力,景区量身定制培训体系,例如专业导游培训,通过开设郑国渠历史、关中农耕文化专题课程,培养村民成为文化讲解员,让千年渠史“活”起来;培养民宿运营指导,延伸至民宿管理、服务标准化等领域。这种“理论+实操”培养模式,成功让村民从体力劳动者转型为文化传播者,实现身份与技能的双重升级。
此外,景区创新推出“文旅创客扶持计划”,破解村民创业瓶颈:一是免租商铺政策,在景区核心商业街提供免租金摊位,鼓励村民销售手工艺品、凉皮、锅盔等特色产品;二是借助景区客流优势,为“农家小吃”“非遗手作”等农家特品提供曝光与销售渠道。目前已有数十户村民依托免租政策开启创业之路,传统小吃与乡土文创成为景区消费新热点。
乡村的和美底色:筑牢发展的环境基底
在泾阳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郑国渠发展服务中心始终恪守法规章程,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紧密依托千年水利瑰宝郑国渠的文化底蕴与生态魅力,深度融入并全力助推乡村发展新图景。
郑国渠景区,文泾湖大坝处游客在岸边观潮
郑国渠景区中心全员全年60余次深入包抓路段清理垃圾、规范停车、粉刷树木,为商户张贴文明标语,让生态意识随倡议书飞入千家万户。300余条野广告的清理、道路树木的圈红刷白、电子屏生态文明标语的滚动播放……这些行动不仅美化了街道,更将郑国渠所承载的绿色基因注入城乡肌理,为乡村生态振兴铺设了洁净之路。
郑国渠发展服务中心斥资40余万元并投入大量人力机械,显著提升村容村貌;争取上级资金80万元,对东北组、东南组主街实施升级改造,匠心打造4处口袋公园,新植花木万余株。这些举措不仅让村庄焕然一新,赢得群众赞誉,更以郑国渠景区为磁极,为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开辟了增值通道,使文化资源切实转化为村民增收的源头活水。道路是乡村振兴的血脉,景区积极推动乡村基建升级,完成“油返砂”道路改造2000米,道路加宽800米,大幅提升乡村通达能力。这些道路如同延伸的纽带,将散落的村落与郑国渠景区紧密串联,为游客深入体验乡村风情铺平道路,也为当地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陕西省水利会馆教学基地(张向龙/摄)
郑国渠景区的化文化软实力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硬支撑,从环境整治的细处落笔,在产业衔接的关键处发力,于设施建设的筋骨处筑基。
千年古渠奔涌不息,正以其深沉的文化力量与蓬勃的生态活力,持续滋养着泾阳乡村的美丽蜕变与全面振兴,书写着新时代水脉润泽乡土的动人篇章。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