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乡村> 详情
这里不仅是警务室,更是留守儿童的港湾
2025年07月15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洪永灿

       “摇头丸像彩色糖果,奶茶包毒品冲调会冒怪味!”这个暑假,云南怒江边境管理支队丙中洛边境派出所将警务室再度变身为“普法夏令营”基地,构筑起山区孩子们的“第二个家”。首期招募的30名留守儿童及镇区学生,在这个特殊的“家”里,通过沉浸式法治教育与温情陪伴,筑牢安全防线,快乐成长。

  

  活动首日,孩子们在民警的热情引导下,好奇地踏入焕然一新的双拉警务室。民警谢航借助精心设计的展板,内容涵盖毒品危害和防电信诈骗等知识。他巧妙运用真实案例作为教材,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互动问答,为孩子们成功解锁了安全防护的“第一课”。

  

  孩子们围绕着仿真毒品模型,争相提问,眼神中满是好奇与警惕,不时发出惊叹声,有的孩子还悄悄往后挪了挪脚步,似乎想离那些“危险的东西”远一点。民警们还采用互动式普法游戏,将毒品知识融入其中,帮助孩子们加深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他们设计了模拟场景和角色扮演环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识别潜在危险,提高防范意识。

  

  “你们看,这些五颜六色的小药片,看起来是不是很像糖果?可它们都是坏人用毒品伪装的!所以你们一定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礼物或者搭讪。”谢航如同家长般认真地告诫孩子们,话语里满是守护家人的关切。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个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家”的警务室,始终洋溢着求知与思辨的暖流。民警们精心准备了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紧贴青少年生活的真实案例视频。孩子们围坐成小小的“法治圆桌”, 在民警的循循引导下,深入剖析案例中的是非对错与潜在风险。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探讨着行为的边界与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 民警适时介入,帮助孩子们清晰辨明合法与违法的界限,理解错误选择背后的沉重代价。

  

  这份在交流中萌发的认知与勇气,很快在心得分享会上绽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一年级赵娣攥着仿真毒品模型卡片说:“以前我只在电视上见过毒品,没想到它们伪装得这么像糖果和邮票!”旁边的李小辉立刻接话:“警察叔叔教的‘拒毒三招’我都背熟了,回家要当爸爸的小老师!” 稚嫩的宣言在警务室里回荡。

  

  在这个临时的“家”里,民警们还化身贴心的“辅导老师”耐心解答课业难题,帮助孩子们巩固知识、培养习惯,更得到了社会爱心力量的温暖支持。中央民族大学罗自群教授等爱心人士积极筹集款项,为孩子们寄来了大批书籍。这些涵盖法律知识、科普读物等领域的图书,迅速充实了警务室的图书角,为这个“第二个家”建起了一座小小的精神粮仓。每天活动结束后,总有几个孩子捧着新书舍不得离开,角落里翻动书页的沙沙声,成了警务室最安宁的伴奏。

  

  据了解,这份对孩子的关爱早已融入日常。丙中洛边境派出所长期坚持开展“童”心守“未”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困难学生帮扶工作。近年来,已有8名困难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获得了持续的助学物资、学业辅导或必要的学费资助,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了希望之光。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所精心策划的‘普法夏令营’活动从未间断,且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拓展与深化。每一年的努力都见证了孩子们在法治意识上的成长与蜕变。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坚守这一阵地,持续利用警务室这个温暖的‘家’,为更多边疆孩子播撒法治的种子,助力他们茁壮成长。”丙中洛边境派出所所长黄华说道。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