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深处,延安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红色沃土,正以新时代的豪迈笔触,书写乡风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晨曦初露,宝塔山巍巍矗立;金风送爽,南泥湾稻浪翻涌;岁月悠悠,杨家岭窑洞诉说着往昔峥嵘与今朝辉煌。延安人民传承红色基因,深耕乡土文明,以创新实践重塑乡村精神家园,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万达小镇的晚霞(雷博/摄)
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创新构建精神文明建设“五项机制”,推动红色圣地精神文明建设迈入系统化、常态化发展新轨道,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精神动能。
赓续红色血脉:革命旧址变身文明实践前沿阵地
延安依托445处革命旧址、13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珍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文明实践的前沿阵地。在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错落有致的山体窑洞群华丽变身“兀里红谣”文旅综合体。这里既保留了陕北传统建筑风貌,又陈列着老纺车、木犁头等农耕器具,打造出“家门口的红色课堂”。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彩虹桥(吴延晋/摄)
“我们村依托政治生活馆、红色家风馆,常态化开展‘庭院课堂’‘家书诵读’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任赵家岸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史文洁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据了解,这些活动每月吸引近千名村民参与,已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距离赵家岸村10公里的井家湾村,创新探索“企地融合”模式。村企携手打造红色家风馆,定期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时期的家风故事,评选出23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模范家庭,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每天早晚,由村民和企业员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将红色元素融入陕北民歌、秧歌舞,在欢快的表演中宣讲医保政策、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我们这支队伍平日吸引百余人参与,节假日更是人气爆棚,参与人数超2000人次。”井家湾村志愿服务队队员王彩霞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红色文化正悄然浸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乡风文明大赛: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宝塔区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目标,以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为核心,结合地域特色与产业布局,创新推出“乡风文明大赛”,构建起立体化竞赛体系。
大赛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乡风文明”“榜样模范”四大主题为脉络,依托重要节点,组织户与户初赛、村与村复赛、片与片半决赛及全镇总决赛。历经多轮2700余场激烈角逐,大赛挖掘出了164名乡贤能人,他们中有人倾囊相授种植养殖技术,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有人投身文化传承、矛盾调解,成为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学院航拍图(刘延飞/摄)
“通过参加乡风文明大赛,我们村的环境卫生、邻里关系都有了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冯家营村村民李大爷感慨道。该村在比赛中表现突出,其“一约四会”群众自治模式成为全区学习的典范。
大赛还涌现出299名群众身边的典型模范,涵盖孝老爱亲、敬业奉献等多个领域。井家湾村王阿姨悉心照料患病公婆的事迹、青年志愿者小陈带头参与环境整治的故事在乡间广为流传,掀起了见贤思齐的热潮。
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理”出文明新风尚
延安将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突破口,创新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富县羊泉镇安子头村的红白理事会推行“二八一二三”移风易俗工作法,对酒席数量、烟酒饭菜价格、村民随礼数额等作出明确规定:每桌酒席用烟不超过20元,酒每瓶不超过80元,村民随礼不超过100元,酒席数量不超过20桌,每桌席面饭菜不超过300元。
“这套工作法让每场宴会节省费用5000至8000元,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实惠。”安子头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张胜利告诉记者,“从最初酒席事主的抵触,到如今村民办事主动邀请红白理事会监督,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在村里蔚然成风。”去年,安子头村移风易俗模式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旦八村农民家庭会(牛昊楠/摄)
志丹县创新推出的“文明大篷车”志愿服务项目,整合普法宣传车、农业科技直通车、流动图书车等八类车辆服务功能,针对陕北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特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该项目将政策宣讲融入陕北说书、快板表演,累计开展活动413次,接受教育群众60000余人次。
“我们‘文明大篷车’每到一处,都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高昀介绍,“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党的政策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群众接受度很高”。该案例入选中央文明办编写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手册》,成为全国基层文明实践的创新典型。
五项机制:构建乡风文明长效治理格局
延安创新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项机制”,犹如五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支撑起乡风文明建设的大厦。这套以“为民、利民、惠民”为核心理念的长效机制,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让文明建设从“一阵风”变为“四季风”。
延安市委文明办副主任常海东介绍:“五项机制的最大特点是将精神文明建设从临时性、运动式转变为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我们有效解决了文明创建中‘突击迎检一阵风,检查过后就放松’的顽疾,让文明成果真正惠及百姓、长久保持。”
产业赋能: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延安市依托“链式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显着,增速排名全省第一。苹果产量突破500万吨、增产显着,全产业链产值显着提升。
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麦田(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我是个种地的‘老把式’,是村里最早采用新式苹果栽植模式的农民。现在这个技术,可比以前的种法成熟多啦!”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村民马文昌告诉记者。在科技助力下,当地苹果品质显着提升,宝塔区苹果产量47.8万吨,鲜果产值预计达到31亿元。
设施农业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安塞区砖窑湾镇山王河有机蔬菜产业园与多家电商平台达成合作,日分拣销售有机蔬菜2.5吨。“建立合作关系后,我们与村民达成劳务合作协议,务工村民每年人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园区负责人刘晓军介绍。
快递物流体系的完善进一步畅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延安共寄递苹果等农特产品4780余万件,带动农产品销售总值27.6亿元。“现在有了快递物流帮忙,苹果很快就能寄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咱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宜川县云岩镇上庄村果农刘万灵感慨道。
文旅融合:腰鼓文化奏响文明新曲
安塞区冯家营村充分发挥腰鼓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该村腰鼓文化源远流长,有腰鼓手246名,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仅6岁。
2020年,安塞区委、区政府投资1800多万元在冯家营建设“千人腰鼓”文化村。同年5月,陕北地区最大的实景腰鼓表演基地启动运营,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最多时日接待游客10000余人。作为鼠年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示活动启动仪式8个分会场点位之一,冯家营村成了欢乐的海洋,将安塞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黄土风情文化的深刻内涵,腰鼓、剪纸、绘画、民歌、曲艺5张“文化名片”以及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全面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独具安塞特色的饕餮盛宴。
“村子变美了,村民富了,我们的乡风也更加文明了!”冯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延斌告诉记者。该村建立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一约四会”机制,通过“乡风评议”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乾坤湾 (刘延飞/摄)
梁家河村则依托知青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平均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研学的游客近百万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们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服务产业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安置就业200多人。”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介绍。
圣地延安的生动实践证明,乡风文明建设既需要红色基因的精神滋养,也离不开制度机制的刚性保障。在“五项机制”的保驾护航下,革命圣地的文明乡风如同延河之水,奔流不息,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描绘出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