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扬州仪征:盛氏家风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时代回响
2025年08月08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仪征市委宣传部

  在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的真州镇,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矗立在天宁塔西侧,青石板铺就的天井、木雕花卉纹饰的门窗,见证着盛氏家族百年来的家国情怀。这里是盛氏兄弟故居,也是仪征“尚义求真”城市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俯瞰图(仪征市文明办供图).jpg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俯瞰图

  

  这座晚清风格的盛氏兄弟故居,像一枚镌刻着家国记忆的活化石,将一个家族的精神密码,沉淀为一座城市的文明基因。盛白沙和弟弟盛成及儿子盛华三人以“青山训”为精神根系,在历史长河中挺立成三棵参天大树,其枝叶间闪烁的家风之光,至今仍在照亮仪征乡村振兴的文明之路。

  

  铁血家风:刻在骨血里的精神印记

  

  在盛氏兄弟故居里,讲解员深情地讲述着盛氏家族的故事:盛白沙、盛成之母郭汝功以“青山训”为火种,在柴米油盐中培育出三个照亮时代的灵魂。这个家族始终都保持着淡泊名利、清廉自守的家风。

  

  盛白沙自幼受家训熏陶,少时立下“男儿逢乱世,当挥三尺剑,立不世功,继承古哲前贤之志”的志向,在母亲鼓励下走出小城投身革命。1923年的汕头港,29岁的盛白沙站在码头上,怀表里的指针跳动如赤子之心。叛军的枪口抵在身后,他却望着东方熹微的晨光:“勿念我,唯望共和早成。”他纵身跃入波涛的瞬间,用生命书写了“不要钱、不要名、不要命”的铁血誓言。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盛氏兄弟故居(仪征市文明办供图).jpg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盛氏兄弟故居

  

  当盛成在巴黎左岸翻开《我的母亲》手稿,梧桐叶的沙沙声里流淌着东方母亲的智慧。他笔下“用纺车织出未来,用菜油灯照亮夜路”的郭汝功,不仅是一个母亲的剪影,更是中华文明韧性的象征。晚年失明的盛成,用盲文翻译《老残游记》,书页间的梧桐叶书签,是中西文化对话的信物。

  

  盛白沙两袖清风,只给儿子盛华留下一箱书籍。盛华从小受到其父熏陶,继承廉洁传世的精神财富,并寻求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盛母呕心沥血撑起全家的坚韧背影,如同磐石般刻进盛氏家族的骨髓;她宽以处世的君子风范,恰似春日细雨,无声浸润着子孙心田,最终化作后世子孙血脉中的精神源流。

  

  家风流芳:从最美家庭到百年传承

  

  当直播间亮起灯光,主播小周举起盛成译稿的微缩复制品,屏幕上“致敬先贤”的弹幕如星河流动,让百年家风穿越时空。更令人惊叹的是“盛氏家风元宇宙”,VR眼镜里,1911年的盛家老宅青砖可触,少年盛白沙告别母亲的场景逼真如昨,00后在虚拟留言墙写下:“原来家风是会呼吸的精神DNA。”

  

  在仪征市真州镇阳光社区,李国珍家庭用三代人的实践书写着“家风重传承,代代谱新篇”的生动注脚。李国珍曾在化纤纺厂以“人民调解是门艺术”的工作信条屡获嘉奖,退休后仍手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学细悟,其创立的调解工作室被扬州市综治办与妇联联合授牌,胸前的党员徽章始终闪耀着信仰之光。她的爱人于明祯,从特种空军文化兵到党校理论骨干,转业后参与编辑多部理论著作,退休后仍担任市委党校“夕阳红 心向党”老干部红色宣讲团成员,用“退役不褪色”的坚守诠释着对党忠诚。在这对伉俪言传身教下,子女们在不同领域深耕不辍,孙辈亦传承着向上向善的基因。这个“江苏省最美家庭”让优良家风如春风化雨,在三代人心中种下“家国天下”的种子。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民在清风枣园接受家风故事的熏陶(仪征市文明办供图).jpg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民在清风枣园接受家风故事的熏陶

  

  盛氏故居的“梅花书屋”飘着墨香,成为市民的精神驿站;中小学教室里的盛氏家风故事,让红领巾们触摸历史温度;枣林村的“积分制”管理,将“施恩不望报”转化为可兑换的文明积分;毗邻枣林村的清风枣园,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家风的绵长。当孩子们在主题研学中拼合80多条家训碎片,当村民用公益积分换得生活用品,当游客在清风枣园的枣花香气里驻足品读石墙上的家风故事,百年家风已化作具象的文明标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越发清晰而温暖。

  

  时代答卷:从精神高地到幸福家园

  

  走进青山镇跃进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好人展板格外醒目。首位展示的正是“江苏省文明家庭”颜学珍一家:照片中,颜学珍扶着轮椅上的许承林,身后是拆迁后新居的明亮客厅。“23年前第一次给许大哥送饭,他躲在破蚊帐里哭,说‘我一个废人,别管我’。”颜学珍擦着眼泪回忆,“我就说,盛家老祖母能养大三个英雄,咱们老百姓搭把手算啥?”在她的感召下,村里成立“青山互助团”,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用爱编织着乡村温暖网络。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好人馆(仪征市文明办供图).jpg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好人馆

  

  在仪征,盛氏家风的“仁爱”“洁身”基因,催生出璀璨的“好人文化”。全国道德模范、党的二十大代表农电工周维忠23年垫付12万元电费,为8位孤寡老人送终,被称为“光明使者”;“中国好人”李子英赡养无亲老人十几年,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现实。10位中国好人、32位江苏好人……这些闪耀的名字与动人的故事,在仪征好人馆内化作可触可感的展陈——泛黄的垫付电费账本、老人手写的感恩书信,连同好人墙上温暖的笑脸,共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精神地标。这些平凡人用行动诠释:家风不是高悬的匾额,是脚下的泥土,是手中的温暖。

  

  从盛白沙的蹈海赴义,到盛成的文化摆渡,再到盛华的鞠躬尽瘁,盛氏家风的精神根系深扎仪征沃土,为铸就“尚义求真”的城市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青山镇“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成为新风尚(仪征市文明办供图).jpg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青山镇“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成为新风尚

  

  当新时代的江风拂过天宁塔,盛氏故居的雕花窗棂后,新一代仪征人正以家风为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着文明传承的崭新篇章。那些被岁月打磨的青砖黛瓦,那些在数字化浪潮中重生的家训故事,那些在田间地头传递的温暖善意,共同构成仪征最动人的文明图谱。在这里,百年家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是照进现实的文明星光,更是乡村振兴征程中永不熄灭的火炬。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