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6日,从陕西省艺术学院(2000级新疆班)毕业的李敏登上了前往新疆的火车,成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一名秦腔旦角演员,那一年她16岁。时光流转,仿佛生命的机缘。整整20年之后的2025年5月16日,36岁的李敏以秦腔《焚香记》登上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的舞台。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演出剧照,李敏演出《焚香记》
回顾走过的20年,火热的新疆文艺沃土淬炼了李敏的艺术人生,各族戏迷用掌声与关心铺就绚烂的舞台红毯,天山雪水潺潺流淌,最终浇灌出傲人的梅香。
传承: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梅花”之问
李敏对于新疆秦腔戏迷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她所在的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剧团。
秦腔,经过明清两代的洗礼,在陕西、甘肃等地发展成形后,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向西经甘肃传至新疆,最初,在哈密落脚,后辗转来到乌鲁木齐。
根据《中国戏曲志》的记载,来新疆的陕甘艺人,最初是敲梆子沿街卖唱或演唱秦腔小调。1890年,对秦腔情有独钟的陕西商人慷慨资助,将散落各处的秦腔艺人集中于城中州会馆附近,建起秦腔班社——新盛班,后又升级为“三合班”“天山剧院”和“新中舞台”。这,就是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前身。
1984年3月29日,中国戏剧界首届“梅花奖”评选结果揭晓。拿到中国戏剧梅花奖从那时起成为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梦想。
“我们新疆剧团什么时候能拿梅花奖?这在当时真是想都不敢想。”现如今回想起来,剧团老演员唏嘘不已。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演出剧照
梦想很远,但路就在脚下。即使遇到困难,大家互相支持,互相打气,每一场演出都认认真真地对待。“大家都特别热爱这份事业,热爱秦腔,热爱剧团,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出路。”已年过八旬、曾任剧团副团长的张天文说。
台上光影流动,台下沧海桑田。2003年,位于天山区新华北路街道中山路与红旗路交会处的乌鲁木齐新中剧院翻建完毕,剧团的演出条件越来越好。
不久后,剧团在陕西当地招收了30余名孩子,入戏校学习后分配到秦剧团,经过20余年的磨炼,这批演员已经成为秦剧团当下的主干力量,李敏就是这批孩子中的一个。
坚守:小梅花奖的种子开出热爱之花
李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陕,1989年,她出生在渭南市一个叫三张镇的地方,吃着渭河水听着大秦腔长大,正如父母给她取的名字一样,从小聪敏机灵。
李敏可谓一个小童星,三岁半时她就登上了陕西电视台《秦之声》的大舞台,把一段无师自通的“未开言来珠泪落”唱进了千万百姓家。此后,李敏便成了当时年龄最小、时时亮相荧屏、处处受人追捧的秦腔小童星。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进西安、下南京、到杭州,走南闯北,在8岁、9岁时连获两届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我妈心细,把红本本装了整整两箱,到现在还保存着。”李敏回忆说。

李敏在排练
也就是那时的小梅花奖,在李敏心中种下了梅花奖的梦想,种下了唱一辈子秦腔的初心。
随着女儿的“久经沙场”,李敏的父母也深切感受到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开始为女儿的将来做着打算。1999年,父母带着只有10岁的李敏报考省艺校,“那年只有一个宁夏班,老师见我个头小,年龄也不大,就建议第二年再报考”。第二年,李敏意料之中地被当时省艺校唯一一个秦腔班——新疆班顺利录取。
面对女儿五年科班毕业后将远赴新疆,爱女心切的母亲有些后悔了,是省艺校任教的乡党“盛凯爷爷”一句“远怕啥,现在交通方便得很,想回来就能回来”让母亲放下了悬着的心。李敏和新疆,由此结缘。

李敏在乌鲁木齐新中剧院演出秦腔《焚香记》,获得观众认可
初入艺校,李敏“小童星”的优越感瞬间全无。戏曲岂是一个“唱”字就能概括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你得一点一点练,踢腿、下腰、劈叉,圆场、身段、台步,把子、架子、毯子……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苦到汗水泪水一起流,疼到撕心裂肺闷声吼!父母给鼓劲、老师给加油,年幼的李敏绝不服输。
五年的艺校生活结束,李敏初到新疆时,和她的30多个同学一样,感觉“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剧院后台的过道是他们睡觉的地方;初来乍到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发烧感冒时有发生;每人每月只发几十块生活费。“当时家长都来了,我妈一看这情况、这条件,就说让我回陕西。那两年有的同学真就回西安了,每走一个,我的内心就会不平静一阵子。但我那时就想,爸妈把我供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有梦想就要坚持。”李敏回忆道。

李敏在见面会中和戏迷们分享文艺心路,展示水袖功夫
让李敏留下来的原因,还有就是剧团也给了年轻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充足的发展空间。让李敏感动的,还有新疆的观众。有一次,看戏的观众感觉台上演戏的李敏感冒了,演出刚结束,就把感冒药和矿泉水送到了正在卸妆的李敏手上;有的观众和李敏逐渐熟悉起来后,还会邀请她一起吃饭,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克拉玛依的乡党曾连续八年邀请他们到那里演出;昌吉的爱好者、乐班每次看他们的戏,竟有种“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绽放:每一部作品都是“摘梅”路上的坚实足迹
每一位优秀演员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聚光灯下的精彩离不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磨砺。
回忆自己练《焚香记》的心路,李敏觉得这也是突破自己的一个过程,从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敏常常往返于新疆与陕西,在齐爱云老师的指导下一点一点练。从那开始,李敏坚持每天四五个小时的排练,基本每个月都会磨坏一双练功鞋。
回顾两年多来的练习,李敏笑着说:“有的演员排戏是一气呵成,我的《焚香记》是一点点磨出来的。”
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乐队副队长张伸说:“我和李敏都是2005年来到剧团,20年来,‘摘梅’一直是大家的梦想。”

李敏在演出前进行妆造
为何选择《焚香记》?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党支部书记于颖龙介绍,这是一部文武兼备、唱念并重的新创剧目,这部讲述痴情女子敫桂英与负心书生王魁的爱恨纠缠的故事,剧中既有“伴读夜话”的缠绵悱恻,亦有“打神告庙”的激烈爆发,敫桂英的鬼魂与生者同台对峙,通过长达20分钟的唱段,将秦腔“慷慨激越、苍凉悲壮”的特色发挥到极致。
今年5月上旬,《焚香记》在乌鲁木齐京剧院举行联排,完成最后的打磨。5月16日,《焚香记》登上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舞台,与来自全国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展开角逐。纵观演出,乐池中,板胡的苍凉与定音鼓的雄浑交织成声浪漩涡。舞台中央,主演李敏素白水袖骤然翻卷,一句“王魁负义天良丧”的裂帛之音穿透穹顶,敫桂英的悲怆魂魄似要破壁而出。背景音乐中既有天山雪水的清冽,又融入沙漠热风的炽烈,多种风格乐器的交响共鸣,恰似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现代回响,赢得现场观众与评委的认可。

李敏(右二)在“梅花奖”颁奖典礼现场
5月21日晚,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 32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上,当李敏捧起沉甸甸的“梅花奖”,她内心感慨万千:“冲刺梅花奖,是我为自己定的目标,也是我对这方热土的深情回报!我愿意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做大秦之腔的传播者和追梦人。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爱上秦腔。”
[编辑:王正]